
引言
今天是棕樹主日,也是耶穌基督踏入受難週的主日。聖經記載耶穌在當年的今日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從今天起隨後的一星期,教會歷史稱之為「受難週」。
有關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事,四巻福音書都有記載,但重點各有不同。約翰福音第十二章十二至十三節說:「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撒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因為各人拿著棕樹枝去迎接耶穌,所以稱為棕樹節。聖經所說的「許多上來過節的人」,是過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人一個重要的節期,在這個節期,耶路撒冷城和隣近地區都充滿人群。據說當時法律規定,凡住在耶路撒冷周圍二十英里以內的成年男子,必須前來守逾越節。此外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盡量設法前去聖城守節,所以人群擠擁。耶穌選擇在這個時候入城,是有特殊意義及計劃周詳的。
耶穌今次進入耶路撒冷,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的任務將要完成了。他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曾對門徒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可10:33-34)
可見耶穌早已知道自己這次進城,在復活前是有去無歸。知道自己這次進城,是踏上捨己之路。所以,他這次進城,既要完成天父交給他的使命,也要加緊教導門徒,使他們更趨成熟。耶穌在這受難週內要做的事很多,也給我們有很多啟示和反思。
1.祂表明自己是和平之君
他預先安排了進城的交通工具。馬可福音第十一章一至三節記載,「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作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門徒去了,正如耶穌所說的一樣,他們就把驢駒牽來,又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讓耶穌騎上進城。當時有許多人也把衣服鋪在路上,更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撒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群眾鋪陳衣服歡迎耶穌,是參照列王紀下第九章一至十三節的記載,先知以利沙吩咐門徒奉耶和華之命,去膏立約沙法的兒子耶戶為以色列王。耶戶的同伴知到後急忙將自己的衣服鋪在上層台階,使耶戶坐在其上。他們吹角說:「耶戶作王了。」 以色列民對歷史十分熟悉,如今,民眾鋪陳衣服迎接耶穌,就是表示他們是以迎接君王之禮歡迎耶穌。
耶穌基督在過去三年,治病趕鬼,救死扶傷,甚至可以令死人復活,說話有能力,又勸導人不要犯罪,給人一個印象他就是那位聖經預言要來的彌賽亞。現在他選擇騎著驢進城,正正符合了聖經的預言,因為撒迦利亞書九章九節說: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因此當耶穌騎驢進城時,民眾不禁鋪陳衣服,手揮棕枝,以迎接君王的方式迎接他,高呼「和撒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棕樹枝對猶太人來說,象徵著勝利和歡慶。「和撒那」就是希伯來語的「求主拯救」,「快來拯救」。民眾帶著喜悅和盼望,希望耶穌可以為他們爭取政治上的勝利,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可惜耶穌並不是他們心目中以武力去取勝的君王。
耶穌騎驢進城,非常清楚向世人表示他並不是一位高高在上以武力爭取政權的君王,而是一位和平之君。在巴勒斯坦的地方,驢子是一種高貴的動物。因為當一個皇帝外出打仗,他會騎著戰馬,但當他以和平的姿態來臨時,他會騎著一頭驢子。
在耶穌時代,驢子是君王所騎的交通工具。若君王以和平的姿態出現,他會騎著一頭驢子。戰馬代表威嚴,驢駒代表和平。耶穌是清楚的,他騎著驢駒進城,正是要向眾人表示他是一位和平之君,與世人盼望他能和羅馬政府相抗,能以武力解救他們於水火的君王大大不同。
2. 耶穌是位多元化的君王
主耶穌是上帝的愛子,他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擁有多重身份:他既是先知,祭司,君王,也是救主。他是先知,因他常把天父的真理告訴我們,也預先知道自己將要遭受的苦難;他是祭司,因為他已準備把自己當作祭牲獻上,替世人作贖罪祭;他是君王,因為他的捨己為罪人,已成為世人心中的主,心中的王;
他更是救主,因為他以自己的寶血洗淨世人的罪,只要世人接納他為救主,便可以和他一樣得享屬天的福樂,可以在他的寶座前站立,佔一席位。世人只要接受祂的救恩,實踐祂的教訓,便可以在天國有份。
毋怪拿破崙曾說:「我擁有千軍萬馬,卻不能征服世界,拿撒勒人耶穌,沒有一兵一卒,卻征服了萬民的心。」原因何在?因為這位不一樣的君王是用愛心,真誠,捨己來征服人的心。
3. 耶穌擁有非一般的榮耀
世人心目中君王登基,隆重其事。剛過去不久,英國查理斯王子繼承皇位,繁文縟節,極盡榮耀。據說女皇伊利沙白登基時更有過之。不過,無論如何榮耀,高潮過後會復趨平淡。反觀耶穌基督,他的榮耀是不滅的。他曾告訴門徒,他來是要榮耀上帝,而他自己也會獲得榮耀。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記載,耶穌在進餐時指出門徒中將會有人出賣他。門徒問是誰,耶穌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之後,猶大接過耶穌給他的餅,吃了後就離開了。在他出去後,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約13:32)
耶穌知道他將要受死,將要完成父神交給他的使命。他會將上帝對世人的愛,透過他的釘身十字架把世人的罪孽承擔過來。所以說,耶穌的榮耀不是如世人心目中的榮耀,他的榮耀不是在皇宮大殿中的加冕,他的榮耀是在十字架上。因著他的犧牲,打破了人和神之間的界限,使世人可以直接和上帝交通。祂釘身的十字架就是神和人的交接橋樑。
耶穌基督的榮耀是透過苦難而來的,他的榮耀是透過捨己而來的。在他受審的時候,受人吐涶沫、鞭傷、嘲笑、羞辱,他都默默無聲,為的是要完成大使命。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至六節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各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以賽亞先知指出這位受苦的僕人與榮耀的基督是結合在一起的。耶穌基督以無罪之身替世人擔當罪孽,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至高者的典範。希伯來人認為耶穌的榮耀是代表著聖潔,純全和榮美。
4. 進行門訓
耶穌在這一周內所做的事,除了完成大使命,更包括給門徒一個處事的正確觀念:首先,他透過騎驢進城,給門徒一個謙卑,順服,平和的榜樣。
接著,他們進城後的當晚,耶穌領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居住。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在路上,耶穌餓了,看見無花果樹,本以為可以找到果子,可是這樹只有葉子卻沒有果子。耶穌就對無花果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是藉著詛咒無花果樹向門徒說明這無花果樹不斷吸取泥土養料,卻不結果子,是只取而不施予,是有罪的。我們應有警惕,既有收取,也應回饋。
耶穌也在逾越節晚餐中給門徒兩個教導,其一是設立聖餐,要門徒吃他的身體和飲他立約的血,藉此記念他的捨身精神;其二是在餐前為門徒洗腳,親身示範與人相交,要有謙卑及彼此服侍的美德。約翰福音十三章十四至十五節主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所以我們也應體會基督的心,活出愛及彼此服侍。
在晚餐後,耶穌更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此外,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提點門徒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主耶穌在最後一周中對門徒的提點,我們領受了多少呢?
5. 選擇居住地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耶穌在這一星期裏,每天都出城居住,翌日又再入城。耶穌的每天出城入城,給我們甚麼啟示呢?或許有人說:可能城內人多,不容易找地方居住,但最大的可能是他要有清靜的地方和門徒相處,因為在安靜的環境中才容易使門徒專心聆聽主的教導。
同時,耶路撒冷是代表著權力,耶穌本就不是以實質的君王身份入城,他不在城內居住,也符合他的個性和要求。反觀世人多以權力為追求的重點,其實,身處權力中心,試誘多多,少些定力也會跌倒;同時,耶城也充滿罪惡,單看用以敬拜上帝的聖殿竟然可以用作不法的買賣就知道了。遠離罪惡,可以減少受影響而作惡的機會。
耶穌的每天進出耶路撒冷對我們選擇學習正道的方向有些甚麼啟示和反思呢?
6. 潔淨聖殿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第十一節記載,耶穌入城的第一天,只是去聖殿巡視了一遍,並沒有做甚麼。耶穌返回伯大尼除了要寧靜地與門徒相處,也要和上帝會面。耶穌在傳道服務的三年裡,常獨自一人上山禱告,因為支取了力量後便可以為真理爭戰。
果然,聖經記載,翌日,耶穌和門徒來到耶路撒冷,「進入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裏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可11:15-17)
耶穌的憤怒,是因為作買賣的人剝削朝聖者,聖殿的掌權者把敬拜上帝的地方作為市場,披上宗教的外衣去作買賣的勾當。耶穌的潔淨聖殿,加強了祭司長和文士要消滅耶穌的決心。
7. 兩個極端
在受難周中,有兩個極端值得我們三思。其一是當耶穌騎驢進城時,群眾鋪陳衣服,手揮棕枝,以君王之禮歡迎耶穌。但數日後,同是這些人卻高呼:「釘他十架,釘他十架」;人性善變,不求甚解,只選對自己有利的條 件去反應,這就是危機。
因為這些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不一定真的是對自己有利的。社會上陷阱處處,一不小心便陷入其中。成為受害者固然不幸,若自己也隨波逐流,凡事只要對自己有利便做,不考慮有沒有危機,也不為別人的好處設想,那就遺害極大。慎之,慎之。
另一極端卻是十分可喜的。就是因看見主基督的犧牲而改變生命。同釘十字架的有兩位強盜,其中一位因看見耶穌的表現而認定他是救主,就請耶穌得國降臨時記念他。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2-43)這位強盜得救了。
除了這位強盜之外,耶穌基督的苦難,也立即改變了三位人士:其一是亞利馬太的約瑟,他是一位尊貴的議士(可15:43),相信耶穌是救主,但礙於身份,不敢公然表態。耶穌死後,他卻放膽去見彼拉多,求領耶穌的身體;又買了細麻布包好耶穌,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新的墳墓裏。
另一位是尼哥底母,他就是夜間去見耶穌談論重生的那位人士,耶穌生前,他只敢在夜間去拜訪。但耶穌死後他卻預備了一百斤沒藥,和沉香混成的香料,來處理耶穌的身體(約19:39-40)。這兩位人士在耶穌釘身十架後,再不懼怕官府及猶太執長們知道了,因為他們敬愛耶穌,心志改變,再也不怕別人怎麼看他們。
我們有沒有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信基督的呢?
還有一位,就是羅馬的百夫長,馬可福音十五章37-39節記載,耶穌大聲叫喊,氣就斷了。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這情形,就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這位羅馬百夫長,也公開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了。
我們今天重溫耶穌的受難,有些甚麼感受呢?如果在一群反對基督教的人們中,我們能勇於承認自己是基督徒麼?當人們對基督教有誤解時,我們會有勇氣去護教麼?耶穌離世前諄諄教訓門徒的功課,我們學習了多少呢?
結論
我在預苦期的靈修中,學習到一項啟示,願意作為今天結束的分享。靈修的內容是說及摩西帶領了以色列民出埃及後,上帝在西乃山召摩西上山傳十誡,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百姓見摩西遲遲不下山,便要求亞倫造金牛犢作為神明去敬拜,令上帝大大發怒,要滅絕他們。
摩西向上帝祈求,上帝雖答允摩西的代求不滅絕他們,但也說不再親自領他們前行,只派天使同行。摩西又求上帝親自帶領,上帝也應允他。摩西更進一步求上帝把祂的榮耀顯給他看,這一切過程都記載在出埃及記33章18-23。
上帝十分仁慈,都答應他,但因為不能讓摩西看見他的面,便把摩西藏身在磐石的縫中,再用手掌遮掩摩西,待自己過去後,才收回手掌,讓摩西只能看見他的背,卻不能看見他的面。摩西蒙神大恩,多方祈求都蒙應允,神更讓祂的榮耀越過他。這景像與當日耶和華越過以色列民門楣上的羊血,不殺以色列民長子的事一樣。
逾越節是記念昔日耶和華越過以色列家不殺他們的長子,帶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的拯救。如今,上帝越過摩西不殺他,同時也答應他的代求不殺以色列民。耶穌選擇逾越節進城,同樣是預表基督耶穌的拯救,因為他釘十架所流出的血,猶如昔日在埃及時以色列民門楣上的羊血。主基督以他的血為我們洗罪,擔當了我們的罪孽,使我們雖犯罪但因主的血而不致於死。
今天這個棕樹主日,緬懷基督因我們的罪而受苦,我們如何回應呢?我們要永懷主恩,務求聖潔,不要令基督的寶血白流。就讓我們從今天起,跟隨耶穌基督一同走進聖城,經歷他的提醒,作出反思:作為亂世中的基督徒,要怎樣才能彰顯神的耀榮呢?要怎樣才能活出耶穌基督的祈盼呢?
祈禱
親愛的天父上帝,今天是受難週的開始,我們帶著難過,感恩及學習的心情敬拜你。昔日你賜下愛子捨身在十字架上,以寶血洗淨我們的罪孽。求父神繼續施恩,好叫我們的敬拜不是打空氣 ,而是切切的,深深的反思,檢討我們有沒有懷著謙虛的心待人處事;有沒有彼此相愛,互相扶持;有沒有勇於承認自己是基督徒而向人傳揚福音。求主繼續教導,使我們能止於至善,榮耀祢的聖名。奉基督耶穌的名而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