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的選擇 The Choice of the Lord Jesus
經文:馬可福音 1:14-20
引言
上星期讀經的章節是馬太福音四章 17-25,而其中 19-22 節與今日選讀的經文中 16-20 節,都是記述主耶穌選四門徒(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的事。
這兩段經文極為近似,而路加福音五章 2-11,亦是有關主耶穌選召四門徒的事,但講述的有少許不同,是更詳細記述彼得蒙召時心態的轉變過程,而這本三福音書都有「得人如得魚」這句子,而在約翰福音一章則只記載彼得和安得烈跟從耶穌的事,亦記述彼得原名西門,後改為彼得是因主耶穌對他說:「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繙出來就是彼得。在聖經中重覆有記載的,通常都是重要和有意義的,讓我們再探究今日經文,看有否我們需要更留心理解的地方。
今日經文是馬可福音一章,當時耶穌原先是在猶太地傳道施洗(約三 22-24),但當施洗約翰因批評希律王不該娶自己親兄弟的妻子希羅底,而被下在監裡後,耶穌就離開猶太地,而退去到加利利。
加利利是外邦人聚居的地區,一向為猶太人所藐視,所以它象徵外邦世界,主耶穌的工作被逼從加利利開始,表示因為猶太人棄絕主的救恩,才逼使主轉向,而令救恩臨到我們外邦人身上。
經文提到加利利海,那實際是一個淡水小湖,在聖經中有不同的名稱,又名革尼撒勒湖,也叫提比哩亞海,舊約時時又叫基尼烈湖。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海平面以下213 米的裂谷中,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加利利海周圍群山環抱,來自黑門山的約旦河從北流入,向南流出,捕魚業非常發達。
來跟從我耶穌在海邊看見西門和安得烈,在海裏撒網,「西門」原意是聽者,「安得烈」原意是剛強,有男子氣概,「海」象徵世界,「撒網」象徵教會配搭傳福音(釣魚則象徵個人單獨傳福音)。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17 節,這裏的他們,指的是西門彼得和安得烈,如果根據約翰福音一章 35-42,他們其實早已跟從主耶穌,安得烈先是跟從施洗約翰,因聽見施洗約翰稱耶穌為神的羔羊,便跟從耶穌,午後安得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繙出來就是基督,這兩兄弟應該是感情深厚,安得烈看到基督,便立即把他哥哥領去見耶穌,耶穌囑西門改名磯法。之後兩兄弟又回去捕魚為生。所以現在經文記的是主第二次呼召他們,要他們放下職業,從事得人的傳道工作。
主第一次的呼召,使他們得救,第二次的呼召,使他們得人。得救在先,得人在後。「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18 節。這兩兄弟的第二次蒙召過程,記載在路加福音五章 4-11,耶穌吩咐西門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甚麽,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結果下了網,圈出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當時西門彼得的心,並不因魚獲豐富而高興,反而是惶恐不安,因為知道跟從主,就代表要撇下過去,包括那些熟悉的生活和技能,更怕的是要踏上不清楚方向的將來,所以彼得對主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不要怕,只要信
一方面表示彼得清楚耶穌是彌賽亞,所以稱耶穌為主,在這方面的認知,彼得是很清晰和肯定的,所以在後來耶穌問眾門徒「他是誰?」彼得就說,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太16:13-16),但另一方面彼得亦看到自己的罪,不配靠近神,心情應該是忐忑不安,他的心情主是很清楚的,所以說「不要怕」這是安慰語,亦是主的承諾「不要怕,只要信」路 8:50,這句話反過來說,只要你信就不會怕,主亦告訴彼得將來要做的事,就是「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彼得和安得烈就捨網,跟從主。跟從主耶穌必須先有所捨棄,凡不肯為主捨棄的人,就不配作主的門徒。耶穌又見到雅各和約翰兩兄弟,在船上補網。
十二門徒中有兩個雅各,兩個西門,兩個猶大,為方便識別,便加上父親的名字。所以在這裏稱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十二門徒中只有出賣耶穌的猶太人不是加利利人,所以稱他為加略人猶大,而另一位猶大稱為雅各的兒子猶大或稱達太。
雅各和約翰,這兩兄弟其實是主耶穌的表兄弟,因他們的母親撒羅米,乃是主耶穌母親馬利亞的親姊妹,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可能有錢有勢,所以僱得起工人,因經文說「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與親友傳福音,有時比向外人更難,耶穌不是亦感歎「沒有先知在自已家鄉被人悅納的。」路 4:24,他們二人既是主耶穌的表兄弟,為甚麽這次主耶穌一呼召他們,他們便捨去父親(世間的關係),船和雇工人(往日的地位),因為他們看見了神蹟,就是之前講述記載在路加福音五章,西門彼得因聽主耶穌的話下網,結果魚獲多至船幾乎要沉下去,其實當時是兩隻船一齊出去打魚的,一隻是西門、安得烈的船,另一隻就是約翰和雅各所在的船,他們的船亦盛滿魚獲,相信他們能毅然放下一切來跟隨主,與這事件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他們知道若跟隨主耶穌,能得到更豐盛的生命。
他們已經真實地經歷了主,認識了主,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所見過最大的功,與那成功恩典的源頭相比,已經無關緊要了,所以他們願意撇下了屬地的所有,為要得著屬天的豐富,由得魚的事業轉為得人的使命。
當聖經題到耶穌最初呼召門徒,都是講到這四個門徒,四這個數字是指地的四個角落,代表全地的意思,是整個大地所有的人,亦可以說是呼召我們所有的人成為門徒,當然耶穌最後選擇了十二門徒,為什麽是十二個呢?其意思上星期林牧師宣道時已解釋過,就不再覆述。
講到選擇,有人覆述英國每日鏡報有篇報導宣稱:「一般人在一生中會做出 773,618 個決定,—–並且會對其中 143,262 個決定感到後悔。」我不知道這篇報導如何得出這些數字,如果用這篇報導提供的數目計算,後悔的數目幾佔 20%,眾所週知,你我在一生中的確要做無數個決定。其數量之多可能會讓人胆戰心驚,尤其是當我們想到所有的選擇都會產生後果,而有些後果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主耶穌的選擇
去年聖誕時,我曾經聽過一位神職人員一句說話,令我反思不斷。他問:如果耶穌今日誕生,他應在何處出生?他認為應該選擇在難民營出生。他沒有解釋為什麽主耶穌應生於難民營,留待聽者反思。我猜想他認為耶穌是救世主,難民營內都是苦難和無助的人,若耶穌是與他們一起,他的大能必能拯救他們。
應驗先知的預言
昔日主耶穌降生在伯利恆,固然是應驗舊約先知彌迦的預言「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 5:2,但生於伯利恆是否就要生在馬槽裏呢?
祂可以選生在貴胄之家,或是飽學之士的家,成長之後,不是更容易說服人和帶領群眾。但主耶穌的選擇為降生在馬槽的小嬰孩,躺在馬槽裏,我絕對不相信是舒服的,主耶穌為什麽要降生在那麽惡劣的環境呢?
在舊約出埃及記三章,記述耶和華呼召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為甚麽耶和華要拯救以色列人,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耶和華愛以色列民。同樣的理由,主耶穌降生在馬槽,亦是基於愛的選擇。
在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恵子一齊賞魚時,惠子曰:「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話可理解為若非同類,難明白對方,如果樂不知,痛苦就更應不知了。就算成為同類,還要同在,才是真正暸解。
主選擇降生在貧困艱苦之地,在勞動階層中長大和生活過,祂對我們人世間的痛苦,我們怎能說祂不暸解呢?耶穌降生的時代,相信與現今亦有相近處,貧富懸殊,常有不義和不公的事,強權欺壓,世人痛苦的聲音已被神聽見,這次不是差遣人拯救,更是神親至世間,甚至與人同嘗世間苦難。
主耶穌是神子,亦是人子,我們向主耶穌禱告,可以坦然無懼相告,不用怕祂不明白。祂選擇門徒時第一批蒙召跟隨主耶穌的門徒,既不是尊貴的撒都該人,也不是智慧的文士,而是普普通通的漁夫,或是不被人尊敬的稅吏如利未(馬太)或是奮銳黨的西門,(奮銳黨是猶太教的激進組織成員以下層人民為主,擁護傳統律法,蔑視其他權威,激烈反對羅馬占領及猶太希律王朝和撒都該派的統治,宣稱彌賽亞即將來要解放猶太人。)
主耶穌選擇門徒的原則,選的是多是加利利常見之漁夫,智慧和能力都不是最上乘的,為什麼要這樣選呢?因為神的國並不倚靠人的智慧和能力來成就,相反,神要「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 1:29,世人憑自己的智慧就不能認識神。只有經歷主,認識主,順服主,信靠主才能被選召。
耶和華在荊棘火燄中向摩西顯現,而東方博士藉著景星,找到耶穌。當主耶穌降生時,有天使的榮光照在夜間牧羊人身上,向他們報喜訊,告訴他們的救主已降生。主耶穌是真光,祂要照耀一切處在黑暗地方的人,使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主耶穌一生為愛而生,為愛而死。主既因愛我們而選擇降生於世,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的掙扎,最後仍選擇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要如何回應祂的大愛呢?我們應以愛相連。相連的不但是神,也是人。
主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彼此相愛。「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約一 4:7,有這些疑問嗎?我們怎樣知道神愛我們?「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着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一 4:9甚麽是愛?使徒約翰告訴我們:「神差他的兒子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罪,這就是愛了」約一4:10 如何實踐呢?「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神,卻恨自己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要愛主就要經歷主,認識主,順服並信靠主。
結語
主耶穌降生的目的是要完成救恩的工作,當祂在地上路程完結,復活回到父神那裏後,地上的工作便需要由祂揀選的門徒繼續把福音傳遍萬國萬民這大使命。
在三年與主同行中,主要訓練他們成為得人如得魚的屬靈漁夫。從聖經中,我們也知道他們有軟弱,也有跌倒的時候。但聖靈幫助他們,堅固他們,也禳他們想起從前耶穌所教導他們許多的事情。
只靠十二門徒,福音很難廣傳,所以要建立教會。神是愛,若教會成員不能以愛相連於神和人,就不能成為稱職的教會。主耶穌在復活後升天前,與彼得們見面,約翰福音廿一是記載門徒上船一夜,並沒有打着甚麽,直至聽從主耶穌的話,結果滿網魚獲,還要是大魚,魚數多至 153 條,以致網幾乎拉不上來。
耶柔米主教對這數目見解,認為加利利海有 153 種不同的魚,這次的魚獲包括每一種魚類,雖網到這樣多樣的鱼,但魚網都沒有穿,這象徵著有一天萬國萬民都要在耶穌基督面前聚集,而魚網就好像教會,教會是有容納普天下萬國萬民的空間。我們都應為廣傳福音而努力。
祈禱
慈悲仁愛的天父:我們感謝讚美祢,祢愛我們,甚至將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對神祢的大愛,我們只能用感恩的心去接受,求聖靈幫助我們能廣傳福音給未聞神大愛的人聽,讓我們能彼此相愛,願一切榮耀歸給神,祈禱奉主基督聖名而求。阿們。